实地探访“张同学”家乡后,关于农村取暖的几点思考……

来源:admin  日期:2022/1/6 9:35:39  浏览量:

短视频博主“张同学”走红网络后,获得了大量的关注。


不过,随着视频热度的水涨船高,其中出现的多个危险操作,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大家纷纷喊出:“喂,张同学!你违规了!”


在“张同学”的视频中,有一个道具出镜率极高——炭盆。取暖用它、烤火腿肠用它、吃炭火锅也用它……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火盆已经将底下的席子碳化,容易引发火灾。而且用火盆取暖还有一氧化碳中毒的安全隐患。


中国消防列举了张同学视频中的违规行为,其中有个出镜率极高的炭盆。


“张同学”的取暖方式在当地是否普遍?当地农村的取暖现状如何?老百姓今冬如何安全温暖过冬?


带着这些疑问,农民日报邀请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委会专家任彦波及其团队来到“张同学”所在的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建一镇,实地探访调研当地的农村取暖现状。


揭秘“张同学”的家,生活用能已实现“多能互补”,调研团队一行人首先来到“张同学”视频里展示的家——一座外墙修饰过的老房子,在白墙红瓦的村落里显得有点陈旧和另类。


张同学因为拍摄视频不在家,家里人来人往都是慕名而来的参观者。


走进屋内,室内稍有暖意,一股有些刺鼻的二氧化硫味儿充斥着房间,炕炉里正烧着煤炭,炕上是烧焦的席子。


进入另一间房,那个常常被大家热议的烤火盆静静地躺在角落。另一边的小木桌上还有一个煤气灶,不知道下一顿早餐会不会派上用场。


“张同学”家的烤火盆,烧柴的大灶、老旧的燃煤炉具、炭火盆和煤气灶,做饭、取暖、热水,在张同学家,生活用能已经实现多能互补。


张同学家的煤气灶、柴火灶和取暖炉,谈及张同学视频中的取暖方式,建一镇副镇长闫修成表示,“灶连炕”是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主要取暖方式,与张同学视频中展示的生活场景类似。


只不过张同学是以老房子为场景来记录八九十年代的农村生活,拍摄视频的小屋是他爷爷的老屋,平常不住人,作品中的火盆、土灶、土炉子更像是一种“演绎”,为了勾起了更多人的回忆,不能代表目前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


与建一镇副镇长闫修成座谈,在实地探访过程中,采访团队终于等到了拍摄归来的新晋网红“张同学”。


张同学说,拍摄视频时只是想展示农村情怀和真实的生活场景,没有考虑太多安全方面的问题。


了解到用火炕和炭盆取暖可能会导致煤气中毒后,张同学表示,今后希望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视频创作中正确引导大家注意安全取暖,消除隐患,为普及清洁取暖知识,提升节能环保意识,助一份力。


当地村民的实际取暖情况如何?


“灶连炕+小煤炉”是标配,走进张同学家周边的农户小院,家家户户房前整齐码放着柴垛,有的院子里还有菌棒和少量的煤炭。


农户家储存的菌棒和煤炭,每户人家普遍搭建了三间房屋,一左一右两间屋子分别安装有“灶连炕”和小煤炉,基本是大家用来取暖的“标配”。


娇小的取暖炉和大炕,村民们日常做饭会使用燃气灶、电饭锅等电气化设施,大灶一般用来烧木柴和玉米芯;取暖炉一般烧煤,由于体积娇小,比较省煤,一年平均消耗1吨煤左右。


“灶连炕”用来炊事和取暖,“往年煤炭价格也就700多元,加上电费和煤气费,一年的生活用能费用不超过1500元。”张同学的邻居于树琴说。


按照以往冬天的习惯,村里从12月开始就已经烧煤取暖了,但因为今年煤价太高,用煤的人明显减少。


“我们这里木柴多,现在几乎都在用木柴烧火炕取暖,等天特别冷的时候再点炉子。但是今年煤价比去年高了700多元,太贵了,买不起。计划就烧柴过冬了,实在不行再用小太阳或暖风机辅助一下。”村民刘玉凤说到。


用来辅助取暖的暖风机,村民张道应也表示,“我们村大多种的是玉米,一年收入也就2000~3000元,年轻人都在外打工挣钱,作为长辈,首要任务是要把房子盖漂亮为孩子娶媳妇做准备,冬天取暖能少花钱就少花。”


改造后的电暖炕,据了解,当地政府目前已试点开展电暖炕改造示范工作,政府补贴一定的金额,农户再自己支付600元。改造方式是在火炕的基础上铺设一层电热板,天不太冷的时候就用火炕取暖,气温较低时再打开电暖炕作为补充热源,方便又快捷。


老百姓今冬能否安全温暖过冬?


农村清洁取暖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减少大气污染排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


近几年,在相关政策推动下,农村生活环境与炊事取暖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但现实中也确实还有很多农村居民在使用落后的炊事取暖设施,不仅影响生活环境,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


但这是否意味着像“炉灶炕”这样的农村传统用能方式应该被“一刀切”,一步迈入“电气化”时代?


农村清洁取暖未来的方向到底在哪里?政策应该如何有效引导和推动?如何真实落实因地制宜?


在实地探访后,任彦波提出了三点关于农村清洁取暖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因地制宜,是农村清洁取暖可持续的前提,群众有没有获得感是检验一项政策成效的最终标准。


近年来,农村全面推行“煤改气”“煤改电”,应该说“双替代”在有条件的北方农村地区成效显著,但时不时的出现了防污染与保民生“撞车”的事情。究其原因,是没有因地制宜的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来满足农户的取暖需求。


由于我国北方农村地域辽阔、情况复杂,气候条件不同、人员分散、经济发达水平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而且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他们长期以廉价的散煤和免费的薪柴、秸秆取暖,经济承受能力弱,这种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


改气改电是好,干净方便,谁不愿意用呢?核心问题是很多农户用不起,用不起的东西就不可持续、就没有生命力,返煤就是必然选择。


就像央视报道的山西运城冯村乡被封炕的老人,尽管“煤改气”“煤改电”有政府补贴,但这项惠民政策并没有为她带来实惠。


农村地区以中低收入家庭以及失独、孤寡老人群体居多,他们习惯了炕灶烧柴取暖,而且烧柴更是零成本,他们对清洁能源的消费有心无力,而且用电用气取暖,效果往往比不上烧煤烧柴。


“炉灶炕”升级改造,是农村取暖的现实需求,从现实情况来看,城乡二元结构仍将长期存在,所以农村清洁取暖不能照搬城市模式。


在北方广大农村地区,采用炉具烧煤和薪柴分散取暖的方式,不仅充分结合了地方资源条件,同时也符合居民生活习惯,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应实事求是的从农村资源禀赋、居民生活习惯、经济水平等实际情况出发,围绕传统采暖方式大力推进清洁取暖炉具、节能灶炕的研发、推广和使用。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技术产品的升级替换,并在资金、政策、舆论等方面给予明确的政策支持,以最低成本实现节能减排效应最大化,才符合农村实际,才是真正务实的办法。


传统与现代集合,是未来农村取暖的方向。在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改善国家战略与农村清洁取暖政策推动下,农村用能电气化是清洁取暖的终极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短期来讲,在秸秆和林木资源丰富的地区推行生物质取暖;在农村人口密度低、农户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炉灶炕取暖则可以较低成本解决问题。


所以农村用能也将中短期内仍处于传统用能方式与现代能源相集合的多能互补“新常态”当中。


只有充分调动市场机制,不断地通过技术创新为传统工艺赋能,才能满足老百姓的文化传承与现实需求,才是农村清洁取暖未来的方向,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声明】本篇文章转载自:“  农民日报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西安电地暖,民宿电地暖,别墅电地暖,陕西电地暖,农村电地暖